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讲述蓝天故事,做中国建设下的清华环境人——郝吉明院士作客“清华环境说”讲坛

vic67维多利亚33084月13日电 0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做客vic67维多利亚3308“环境清华说”讲坛,分享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和人生经历,讲述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环境人使命,并对环境学子的科研和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活动同时在直播平台进行。

 

郝吉明院士

数载求学,肩负新责任

郝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他的求学与任教履历。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从家乡至北京,再至国外辛苦求学的历程。郝老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面对语言障碍、基础薄弱等问题,他没有退缩,其学分绩之高在该系至今未有人突破。1984年,他回国成为改革开放后vic67维多利亚3308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开启了新的征程。

 

讲坛现场

三大战役,打好蓝天保卫战

郝老师认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是解决大范围复合型污染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分别面临了“酸雨污染治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区域PM2.5污染治理”三大挑战。郝老师从自身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经历角度为我们分享了近四十年来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历程。

国外留学回来后,郝老师便对国内严重的酸雨问题开展研究。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提出酸雨研究至“十五”期间明确防治技术政策,郝老师带领团队在我国的西南和华南开展了长达十多年的现场观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三维临界负荷模型。经过30年的努力,全国平均降水pH值恢复到5.6这一正常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确保北京申奥成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刻不容缓。郝老师团队在构建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体系、能源结构优化和燃煤污染控制方向做了大量推进工作。自1998年至2013年,北京市在人口、GDP、汽车保有量、能源总消耗等快速增长情况下,各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北京市成为十几年来世界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人口千万级城市。

 

认真分享的郝吉明院士

目前雾霾成为全民关注问题。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向雾霾污染宣战,要求尽快拿出污染控制方案。团队成员勇挑重担,从需求出发,突破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复合污染观测、大气输送转化模拟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促成了我国首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国十条”的出台。相比2013年,2017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郝老师指出,PM2.5污染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

莘莘学子,担当国家使命

郝老师在讲座中还分享了自己科学研究的体会和对研究生的建议期望。郝老师说到,国家研究计划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主战场,科学研究应该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集成应用,着力提高科学认知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从教四十八年的老师指出,研究生应注重个人品质修养,选择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行动;在科研上注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郝老师特别提及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鼓励研究生走出国门。此外,郝老师还提出了对于导师职责和使命的认识,郝老师分享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坦言导师与研究生应该成为良师益友,作为导师也应该永远坚守在学习、探索的路上。

分享过后,郝老师和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对于一名博士生提出在科研和项目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郝老师分享了自己读博士期间的经历,认为读博士期间不能总盯着博士论文,而是应该注重能力的提高。一名博士后提问郝老师对“大气治理全靠吹”、“等风来”这些社会议论的看法,郝老师指出大气污染是一种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的现象,包含气象条件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现在治理是从源头治理,进行减排,一步步努力向最不利天气下可达标的目标前进。

 

合影留念

 “环境清华说”系列学术文化活动以“追溯环境古今 聆听清华声音”为主题,聚焦环境领域中最热点、最前沿、最吸引人研究方向。我们致力于打造“面对面”学术交流的平台,鼓励广大环境专业的学生借助环保领域资深前辈的高远视角,深入了解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动向,培养正确的科学思维。